海内外学者南开纪念马可波罗研究权威杨志玖诞辰百年
2015-10-12 749(次)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陆阳 摄影 任永华)10月10日,纪念杨志玖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隋唐宋元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会议由南开大学、中华书局、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元史研究会、《历史教学》社共同主办,会上首次发布了《杨志玖文集》。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等出席会议,来自海内外的历史学者,杨志玖先生家属、学生代表参加研讨。会议由历史学院负责人主持。
会上,嘉宾们对杨志玖先生的道德文章表示了崇高的敬意。
龚克指出,杨志玖先生以26岁的青春年华到南开大学历史系任教,直到以88岁高龄辞世,除曾于1944-1946年被借调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两年多外,在南开从事教学、研究达60年,他的主要学术活动和学术成就是与南开不可分的。龚克感谢杨先生的学生们和中华书局编纂出版了《杨志玖文集》。通过阅读,能够深感先生的“求真”之德与“诲人”之德。杨先生留给南开的不仅是他的著述,更是他的治学精神和为人风范。
顾青介绍,《杨志玖文集》一共五册,先生一生最主要的学术贡献都已经收录其中。他感谢南开大学的大力支持,感谢历史学院老师在文集整理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杨先生家人对文集出版的贡献。他表示,杨先生的经典著作代表着中国学术的高标、典范,希望这套文集能够帮助海内外学人全面了解杨先生的治史路径和风格特色。
杨志玖学生、历史学家蔡美彪向会议发来贺信,表示“得悉纪念杨志玖先生百岁诞辰学术讨论会在母校南开大学召开,谨致祝贺,祝会议圆满成功,与会朋友康健。”
中国唐史学会会长、武汉大学教授冻国栋认为,杨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的勤勉和不懈探求的学术精神相关,与他早年的学术训练及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相关,还与他对理论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对唯物辩证法的熟谙相关。
中国元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陈高华介绍,早在1941年,杨先生根据《永乐大典》中一段公文,详细考证出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所述伴随蒙古公主自泉州离华返波斯是真实的,进而确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后来又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回击了某些西方学者的马可波罗没有来到中国的观点。
日本大阪国际大学教授松田孝一说,他曾经拜读过杨先生的论著,在探马赤军和马可波罗研究方面从杨先生著作中获得了很大启发,非常敬佩先生在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果。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洪金富借用颜渊称赞孔子的“仰之弥高”,形容杨志玖先生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和重大贡献。他说,杨先生读书一字一句都不放过,这种读书细心、追根究底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先生温文尔雅、谦谦君子的立身处世风范,都是自己心仪的榜样。
作为与杨志玖先生接触较多的学生之一,南开大学荣誉教授刘泽华认为,先生是一个“真人”,他用诚信、仗义、宽容、正直四个词语来评价杨先生的为人,并分享了与先生相处难忘的往事。
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张帆说,人生有涯学术无涯,学术事业就是像杨志玖先生这样杰出的学者用生命汇聚而成的。杨先生虽然已经去世十多年,但是他的学问会通过学生代代相传。
著名书画家、学者、南开大学终身教授范曾因故未能到会,他曾给历史学院一笔捐赠,专门强调要用于杨志玖先生著作的出版与纪念会议的召开,以表达对杨先生的感佩。
杨志玖之女杨西云向关心支持其父事业的朋友表示感谢。她说,父亲的一生是追求学术事业的一生,即使是在弥留之际,他所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学术,今天学术会议的召开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专家学者围绕杨志玖先生的治史与学术贡献、隋唐宋元研究、6-14世纪的中外关系等主题展开研讨。
杨志玖(1915-2002年),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人,回族。1934年同时考取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同年9月,入北京大学史学系。卢沟桥事变后,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1938年8月大学毕业,被推荐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作所外研究生。1939年9月,考取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师从姚从吾、向达教授研究蒙元史。1941年从研究所毕业,历任西南联大、南开大学教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借调),南开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杨志玖坚持“少而精”的著述原则,在蒙元史、隋唐史、回族史、中西交通史等领域学术贡献卓著,受到海内外学界的尊重与赞誉。
《杨志玖文集》收录了杨志玖在不同年代撰写的论著,包括《隋唐五代史纲要》(外三种:《隋唐史通俗讲话》《宋辽金西夏史讲义》《元史七讲》)《元代回族史稿》《马可波罗与中外关系》(含《马可波罗在中国》《马可波罗及中外关系文存》)《陋室存稿》上下两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