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以下简称“中文”)系科,从其学科系属来说,是南开大学最早建设的几个学科之一;就其建制而言,则经历了从1919年建校之初文科中的“文言学组”,到1923年文学系、1929年文学院之设,从西南联大时期与北大、清华合组文学院,到1946年南开复员回津后重新组建文学院,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的中文系,到如今以其为基础组建新的实体化综合性的文学院这一发展过程。
南开大学在1919年建校之初,仅设文、理、商三科。文科课程包括国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五学门,又称“文言学组”。1923年,有文学系之设。1929年11月,文、理、商三科改建为文学院、理学院和商学院。文学院以政治、国际事务、经济学、财政学等学科为主,文学、哲学辅之。1937年11月起,南开大学与北大、清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最初为长沙临时大学),联大文学院也由三校相关系科组合而成。其中中国文学系(简称中文系)教员中彭仲铎、张清常、邢公畹、高华年等,均出自南开。南开大学正式自建中文系始于1942年。当时,学校讨论复员后的南开学科组织时,明确提出,文学院设中文系、英文系、历史系、教育学系。1946年,南开复员回津,有了独立的中文系建制。系内教师有张清常、邢公畹、李广田、高华年、彭仲铎、卞之琳、杨潜斋、华粹深、孟志荪诸位,系主任为彭仲铎,课程分为文学组和语言文字组。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开中文学科先后加入了希伯莱文学研究专家朱维之、曲学专家王玉章、原中山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李笠,中国文学史专家王达津,修辞学家陈介白,刚从燕京大学研究院中文系毕业的许政扬,从北京马列学院调聘的古汉语专家马汉麟、现代汉语专家宋玉珂等。教育部特别选派李何林来南开担任系主任,何林先生自此在南开中文系执教二十四年,任系主任十五年。1954年,南开中文系设立教研组,汉语言教研组主任为张清常。以后又陆续建立了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语言学三个教研组。1956年,经批准,李何林开始招收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方向)的副博士研究生,张清常招收汉语史方向、邢公畹招收汉语方言方向的副博士研究生。嗣后,又有王达津先生招收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生。至1960年代初期,就学科看,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到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乃至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各领域学术建设初见成效。而不久即遭“文革”挫折。
1977年末开始,南开中文开始重新走上正轨。进入1980年代后的十几年中,朱维之、邢公畹等先生先后出任中文系主任,一步一步扎实推进;郝世峰教授在任六载,锐意改革,全系努力摆脱“文革”阴影,重树学术高标。1991年,罗宗强先生出任系主任,提携后进,建立学术梯队,将提升南开中文的学术地位的目标放在重要位置,全系的学科建设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切实可行的规划、路径。1994年末,中文系成为教育部首批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此后,陈洪教授接任系主任,继续致力于学科建设、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2000年,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准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于2006年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中文学科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评为天津市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又被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中文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被确定为天津市重点学科,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008年,南开“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在2004年举行的全国中文一级学科评估中,南开中文总排名第七,其中学术队伍第四,学术声誉第五;在2008年举行的第二轮学科评估中,总排名第六。2012年,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被评为天津市重点学科。罗宗强教授、曾晓渝教授、陈洪教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分别获得首届(1999年)、第七届(2005年)、第八届(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南开大学中文系的本科主干专业一直为“汉语言文学”,从1980年代中期起又开办“编辑学”(后改为“编辑出版学”)专业。2000年11月,学校以中文系与东方艺术系为基础,新建“文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扩展成“传播学系”)。自此,中文系成为实体化二级学院南开大学文学院下辖的教学研究机构,而其人员构成和学科内涵一仍其旧。(中文系学科专业设置详见本网“学科专业”栏。)
南开中文系现有在职在岗教师 49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7 人;讲座教授 2 人;校讲席教授 1 人、杰出教授 3 人、英才教授 3 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2 人、“新世纪优秀人才” 9 人。
系主任:沈立岩;副系主任:金鑫。
教研室主任:“文艺学” 黄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王旭峰;“中国古代文学” 杨传庆;“中国现当代文学” 金鑫;“语言学” 孙易。